認識肺癌
肺癌是一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,在台灣,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,每年超過9,000人死於肺癌,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,肺癌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,而我國每年新增肺癌個案人數約有1萬3,000人肺癌。肺癌成因中「吸菸」是影響最大的危險因子,其他包括環境因素(如二手菸、空氣污染、油煙、氡氣、石綿、砷)、疾病史(結核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或肺癌家族史)等,也被指出會增加得到肺癌的機會。
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1位。臺灣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自100年每十萬人26人下降至111年每十萬人21.8人,下降了16.2%,但仍高居臺灣癌症死因首位,111年共10,053人死於肺癌,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(19.4%)。 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,存活率低,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。110年肺癌確診個案有5.4%被診斷為0期,有29.9%被診斷為1期,有3.4%被診斷為2期,有11.1%被診斷為3期,有50.2%被診斷為4期。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達9成,到了第2期約6成,第3期則下降到約3成,但如果延誤治療到第4期才就醫,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,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。
肺癌的危險因子
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,包括:菸害、空氣污染、職場(如石綿、砷)或居家環境暴露(如氡氣)、肺癌家族病史、肺部相關疾病史(如結核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)、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。
● 菸害:依世界衛生組織(WHO)資料顯示,「吸菸」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,約占70-80%,且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,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%-30%。近年來更發現三手菸對於人體的傷害也不容忽視,在家中或是室內吸菸,會造成有毒物質在環境中殘留,這些物質(主要是焦油)會存在於環境中各種物體表面,一樣會危害健康。
● 空氣污染環境:室外空氣污染的影響已有國際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,其主要組成成分「懸浮微粒(PM)」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,長期暴露在室外空污將增加肺癌的風險。懸浮微粒來源包括自然界(如火山爆發、地殼岩石崩解)及人類行為產出(如石化燃料及工業排放、移動源廢氣等燃燒行為)二種。
● 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: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(如鉻、鎘、砷等)、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,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。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,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。
● 肺部相關疾病史:如曾患有氣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,會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。
● 肺癌家族病史:研究發現,肺癌的發生與家族傾向有潛在關係,即肺癌病患的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姊妹,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的高,可能與遺傳因素或是暴露在相同致癌環境中(如二手菸、氡氣)有關。
● 炒菜油煙:國人烹調習慣不同於歐美等國家,因長期暴露烹飪油煙對於人體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。依據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指出,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,其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.3倍。
肺癌的警訊
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,但瞭解肺部的「求救信號」,有助提高自我警覺,察覺早期症狀,及早發現,及早治療。
常見的肺癌症狀包括:
● 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
● 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
● 呼吸急促、呼吸出現喘鳴聲
●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
● 聲音沙啞,骨關節疼痛
●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、食慾不振
❣ 若出現上述症狀,雖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,仍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,找出原因及早診治,以免耽誤病情 ❣
肺癌篩檢工具
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,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,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%肺癌死亡率。國際上,目前有美國聯邦醫療照顧保險(Medicare)及貧困者醫療補助計畫(Medicaid),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,提供每年1次LDCT肺癌篩檢;另外,南韓國家癌症篩檢計畫,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,提供每2年1次LDCT肺癌篩檢。
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1日起,補助2年1次公費肺癌篩檢 ★
★ 凡是符合下列任一肺癌高風險族群,可洽詢辦理醫院預約檢查 ★
(自114年1月1日起,下修補助條件如下)
- 具肺癌家族史:45~74歲男性或40~74歲女性(下調5歲),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、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。
- 重度吸菸者:50~74歲吸菸史達20包-年以上(下調10包-年),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。
※ 包-年=每日吸菸包數*共吸菸幾年。
※ 若有吸菸情形,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