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簡介
疾病概述(Disease description)
1958 年猴痘病毒(Mpox virus)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因此該病被命名為「猴痘」,後為避免名稱造成對疾病傳染源的誤解和污名化,自113年2月1日起修正原「猴痘」傳染病中文名稱變更為「M痘」。人類感染M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 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 個月男孩,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。隨著1980 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,M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(Orthopoxvirus)感染症。
M痘症狀:感染M痘之症狀包括發燒、畏寒/寒顫、出汗、頭痛、肌肉痛、淋巴腺腫大(如耳週、腋窩、頸部或腹股溝等處)、極度倦怠。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,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,四肢比軀幹更常見。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(macules)、丘疹(papules)、水泡(vesicles)、膿疱(pustules)階段變化,最終結痂(crust)脫落,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。症狀持續2-4 週,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。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,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、肺炎、敗血症等。
傳播途徑: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、損傷的皮膚、黏膜或被汙染物品。
1. 飛沫傳播: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下較容易發生。
2. 密切接觸:接觸M痘患者生殖器或肛門,與M痘患者進行性行為、擁抱、按摩、親吻或一起洗澡等。
3. 母子垂直感染:產婦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,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。
預防方式:
1. 接種疫苗:是預防M痘感染的一種方法。但由於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的風險,因此仍然必須採取減少接觸,以降低感染或傳播M痘的可能性。
2. 減少接觸:避免跟M痘患者密切接觸。疫情流行期間暫時減少性伴侶人數,避免與近期性史不詳者皮膚直接接觸。